賽德克巴萊的影片剛剛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殊榮,趁這麼夯的時候,我想紀錄一下宜蘭公園裡這座特別的~「獻馘(ㄍㄨㄛˊ)碑」。

宜蘭中山公園也稱為宜蘭公園,位於宜蘭市火車站前不遠的舊城東路旁,公園裡藏有不少「寶藏」,是個具有歷史的公園。





宜蘭公園原設立時稱為宜蘭神社公園,為台灣日治時期的1909年(明治42年)由當時宜蘭廳廳長中田直溫委由總督府技師芳賀鍬五郎設計,之後由總督府囑託井澤半之助完成。公園內設施包括宜蘭神社(後遷至員山)、獻馘碑、公會堂、庭園及戲水池等。戰後台灣政府為這個公園重新定名為「中山公園」,並歷經多年的整頓美化,園內景觀大為改變。



在公園內的東南側,矗立著一座造形特殊且典雅巍峨的石砌碑塔,碑體下方刻著設立此碑的緣由,上方則刻有「獻馘碑」三個大篆字體的標題。



這座外觀造型肅穆的碑體,究竟與賽德克巴萊有何關聯呢?原來,這碑體下埋的是宜蘭泰雅族原住民出草獵獲的235個頭骨和武器(還記得日本軍方逼賽德克族人交出出草頭顱一齊掩埋的那一幕嗎?)。



早期宜蘭山區之泰雅族原住民勇猛慓悍,並有出草獵人頭之習俗。吳沙入墾開拓蘭陽之初,泰雅族更常與漢人發生衝突,當時治台的清朝官員雖然多次派兵圍剿但多有未果。直至日治時期開始重視理番政策,一方面以武力逼其屈服,一方面廣設教育所、以教育感化之。



1909年南澳與溪頭兩社終於扶老攜幼稽首於軍前曰:今而後,世世子孫皆感生成之德,毋復行兇肆害,為悉致所馘顱骨,且獻其兵器,以謝罪焉」←這是碑體紀念文的紀錄。



對當時的平地人而言,原住民族群頭目願意獻出武器和獵獲的頭骨,從此革除出草獵首的傳統,並誓言與其他族群和平相處,是多麼不容易的事。於是
地方仕紳為撫慰該235個先民首級在天之靈並紀念此事,乃由波江野吉太郎、江錦章、李紹宗、陳掄元及藍新等人發起捐款築塚設碑,共花費4410圓。立碑位址初定於員山堡金六結庄墓地(今宜蘭高中校地),名為「首塚紀念碑」,但因該地地盤不穩,而於明治43年(1910)12月7日變更至宜蘭神社公園(今中山公園)內,並更名為「獻馘碑」,以為漢「番」族群間由對立衝突至和平相處之紀念。



「獻馘碑」以宜蘭大南澳之大理石砌造,塔身為圓柱體,總高29尺6寸,由下而上分為台基、基座、碑身、碑頂等4個部分。台基長寬約26尺,塔頂為圓頂、下有線腳與塔身相接,其上基座4個角隅突出,底座墊高,其線條與收腰的處理,構成有層次的幾何效果。



中央鑴刻設碑緣由,為前清朝廩生林拱辰撰於明治42年(1909)3月,碑文字跡至今還非常清晰。



據說,這獻馘碑是宜蘭市所有碑碣中為體積最大、高度最高、設計最複雜、施工最精緻且保存良好之最具價值石碑。的確,從1909年設置至今(2011年)這樣屹立超過了百年,記錄了民族融合的過程,著實具有文史意義。



宜蘭公園裡的寶藏不僅僅這「獻馘碑」,獻馘碑旁還有個日軍無線電信所的防空壕的遺址。這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,空襲頻繁,位居平原中心之宜蘭市成為飛機攻擊之首要目標,日軍以鋼筋混凝土建造一個較其它堅固之大型防空壕,裡面主要為收置電信及電報等傳輸設備。

順著日軍通信中心旁步道往前有座忠靈塔石碑。此碑設立於昭和11年(1926)8月,由當時台灣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柳川平助題字以悼念為國殉職的軍人。柳川平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曾率領的日軍第十軍,侵略中國杭州、上海、南京等地。1945年初,柳川病歿,還不及看見日本戰敗投降。

戰後,忠靈塔石碑遭到破壞,塔前的鳥居、石燈籠都已消失,石碑基座被毀,碑石斷裂,遭到廢棄,如今則重新豎立於中山公園內。碑石背面有碑文,字跡模糊,大約是紀念當時台灣步兵第一聯隊第二中隊殉職的士官兵。

DSCN0870.JPG 

DSCN0871.JPG 





宜蘭演藝廳之後水池邊還有一座義人紀念碑,這是紀念民國60年豪雨成災,一位國中生吳振立捨身搶救溺水女童之義舉。



照片右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也很具歷史,民國39年這尊銅像設於宜蘭市中山路圓環中央(舊台灣銀行前),67年因道路拓寬改建移至宜蘭酒廠前方,民國82年移至這裡成為永久座落址。←這座銅像對我而言就非常有印象。


現今的宜蘭中山公園佔地並不寬廣,但公園的基本設施包括涼亭、水池、草坪、健康步道、小型活動區等設施俱全,包括本地化的藝術表演場地─宜蘭演藝廳亦興建於此,算是小而美的多功能公園。




喜歡文史的人,不彷走進公園裡,走走步道設施,與林間裡的松鼠互動,再緬懷先人遺跡,相信身心靈都能獲益匪淺。


延伸閱讀:

宜蘭中山公園餵松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use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0) 人氣()